- · 农业考古版面费是多少[01/26]
- · 《农业考古》投稿方式[01/26]
- · 《农业考古》期刊栏目设[01/26]
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在什么年间(3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此后,又有学者提出栽培稻可能起源于印度的阿萨姆和的云南,但是,这一区域至今没有发现5000年以远的遗存。 1956年,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、学部委员丁
此后,又有学者提出栽培稻可能起源于印度的阿萨姆和的云南,但是,这一区域至今没有发现5000年以远的遗存。
1956年,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、学部委员丁颖发表了《栽培稻种的起源及演变》一文,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。他正本清源,提出栽培稻种的籼、粳两个亚种和品种分类体系,并且提出了栽培稻的“华南起源说”。“华南起源说”有过多位学者的支持,此后,又有人提出了“云贵高原起源说”。
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,“长江中下游起源说”逐步发展成为稻作起源的主流学说。“的稻作农耕以长江流域为最早,考古发掘出土的稻遗存也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多、年代最早。”
上世纪70年代两次发掘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,率先把稻作文化历史推进到7000年前,与其他国家相比“一骑绝尘”。河南舞阳贾湖遗址、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、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、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等一系列遗址都以令人惊喜的发现,把一篇篇稻作农业起源的论文,写在了古老的土地上。
从新世纪起,上山遗址开始加入这场探索稻作起源的接力赛。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吕厚远研究员说,目前全国“两千岁”以上出土水稻遗存的考古遗址有568处,大于“八千岁”的只有12处,而“一万岁”的只有两处,分别是浙江上山和江西万年仙人洞。
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邓振华研究员则更为谨慎,他认为,国内早于“九千岁”的水稻利用,目前仅在上山文化诸遗址中有比较明确的证据。
“上山遗址具备了所有早期农耕生产的考古证据,只有上山遗址可以从农业起源的角度来探讨稻作农业起源问题。”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志军说,因为上山遗址显示有定居生活,出土了稻米,还发现了水稻的利用和耕作工具。
上山遗址群主要所处的金衢盆地,确实是一处乐土。它因盆地内有金华衢州两市得名,是一处晚白垩世-古近纪裂谷盆地。古生物学家就曾在当地发现过大量的恐龙化石、恐龙蛋化石和恐龙脚印化石。浙江自然博物院党总支副书记金幸生告诉记者,当时这里溪流纵横、植被丰盛,且气候温暖湿润,适合恐龙生活。
在一万年前,海平面要远远低于现代,此后的升降幅度最大时达到40米,河姆渡遗址、跨湖桥遗址中都能找到海浸的痕迹。
像最近发现的井头山遗址,属于河姆渡文化,是沿海最古老的的贝丘遗址,深埋在地下——8000年前,当地还是海滨。而跨湖桥遗址出土的“中华第一舟”,也经过了长期的脱水脱盐处理。林舟说,海平面的升降,并没有波及金衢盆地。
“生物信息学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:大概在8200年到13500年前,的长江流域即出现了最早的栽培稻。近10年的考古发现也支持这一研究成果。”程式华说,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栽培稻起源地的证据最多,而浙江的稻作起源证据最为完善和久远。
考古队里的“植物人”
提到博物馆的“镇馆之宝”,许多人不是想到后母戊大方鼎那样的青铜重器,就是《清明上河图》这样的书画长卷。
而在上山遗址考古公园,如果要说最贵重的镇馆之宝,就是一粒“万年米”,只能通过放大镜去观察其细微之处。但是,它的分量不亚于一件大国重器。
它是2005年由赵志军等学者通过浮选法发现的。浮选法原理很简单,把土样放入水中,比土壤颗粒比重小的炭化植物遗骸就会浮出水面,但是,付诸实践还需要专业的设备和认真的操作。
赵志军是首次向国内学术界系统介绍植物考古学的学者。此后,考古队伍里也多了一批被戏称为“植物人”的植物考古学家,迎接他们的是无与伦比的丰富的古代植物遗存。
数次遇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郑云飞研究员,他总是坐在一台双筒显微镜前,观察出土的稻米标本,着重观察它们的“小穗轴”。
小穗轴是稻谷与稻秆小枝梗的连接部位,野生稻谷可以自然脱粒,因此稻谷和小穗轴的接触面是光滑的,但是栽培稻失去了自然脱粒的特性,因此,接触面上就有人工脱粒的“疤痕”。通过这一特征,考古学家发现,在上山遗址群中出土的小穗轴,接触面既有光滑的,也有留疤的,这说明一万年前,先民已经在驯化水稻。
吕厚远团队则致力于植物硅酸体研究。高等植物根系在吸收地下水的同时,也吸收了一定量的可溶性二氧化硅,最终充填在细胞组织中。这种只有5-100微米大小的二氧化硅胶凝体,对于植物考古来说优点多多:产量高、分布广,抗高温、抗风化,植物分类意义明确,有着可发现、可保存、可鉴定的优点。而且植硅体内还含有有机质碳,是全新的测年材料。
文章来源:《农业考古》 网址: http://www.nykg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6/694.html
上一篇:省运圣火,“上山”点燃
下一篇:农业考古怎么写论文(5000字论文农学有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