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在什么年间

来源:农业考古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12-06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我国水稻种植始于一万年前,以江西万年仙人洞—钓桶环遗址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,应该被教科书、历史论坛、内部宣传、对外交流等共同认可和采用。 1、 农业考古北大核

我国水稻种植始于一万年前,以江西万年仙人洞—钓桶环遗址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,应该被教科书、历史论坛、内部宣传、对外交流等共同认可和采用。

农业考古北大核心期刊目录,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在什么年间?

我国水稻种植起源于1万年前,以江西万年仙人洞—钓桶环遗址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,应该被教科书、历史论坛、内部宣传、对外交流等共同认可和采用。

来自水稻科技界、农业文化界、农业考古界、农业历史界、水稻相关研究的科学家齐聚江西省万年县,展示水稻种植来源地考古成果,梳理水稻在的驯化与发展脉络,交流水稻种植起源研究最新进展,集中探讨水稻种植起源。

据了解,近百年来,从丁颖开始,陆续有水稻研究者致力于论证栽培水稻的起源。 20世纪80年代以来,江西万年仙人洞—钓桶环遗址、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、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等考古发现1万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存。 这有力地印证了丁颖“水稻起源于”的学说。

在科协主办的这次研讨会上,科学院院士谢华安、工程院院士颜龙安等近百位专家学者认为,人工驯化野生稻,培育栽培水稻是原始农业的重要开端。 由此,以水稻生产、食用和贮藏加工为核心,稻作文化逐步演化,促进了特有文明社会的萌芽。 以水稻为象征的长江中下游太古农耕文明,遍布亚洲,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古文明之一。 与此同时,稻作文化与黄河流域的粟文化一起形成了中华文明。

农业考古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在什么年间

迄今发现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址?

最新考古发现,稻香的源头已可追溯到一万年前的大河岸边。

位于浙江省中部,主要分布在钱塘江上游,是以浦江县上山遗址为代表的上山文化。 这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头。

考古学会理事长、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炜说,上山先人从约1万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,不仅为中华文明,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在11月14日闭幕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,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得出结论,上山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——登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,也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。

而今年夏天,的《万年上山世界稻源》题词也为人类共同的根注入了鲜艳的色彩。

告别洞穴,打造“太古中华第一村”

上山遗址考古队领队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回顾说,上山遗址的发现,必须从一次“穿越”开始。

1996年6月,根据工作安排,蒋乐平已经放弃了8年的河姆渡文化研究,开始了杭金衢高速公路开工前的基建考古工作。 第一站是萧山市(今杭州市萧山区)浦阳镇。 为了寻找新石器时代的遗址,萧山文管会的同志误把他引到邻近诸暨市的次对接镇。 他漫不经心地插着柳树在当地发现了楼家桥遗迹。

浦阳,下一个对接在浦阳江边。 浦阳江,今钱塘江的支流,在地图上是一条又短又细的蓝线,人文历史悠久。 据注疏家介绍,《尚书禹贡》中“三江入,震泽见底”的“三江”指松江(吴淞江)、钱塘江、浦阳江。

在楼家桥考古的基础上,蒋乐平提出了浦阳江流域考古调查的思路。 2000年9月,他们来到浦阳江源头浦江县,首先在黄宅镇挖掘塘山背遗址。 在钱塘江南岸首次发现良渚文化遗址——“良渚人”跨越钱塘江,大家兴奋不已。

发现塘山背遗址后,考古人员在附近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,出土炭陶片、大口盆、石磨盘、石球。 蒋乐平根据附近“上山堰”这个古老地名,被称为上山遗迹。

上山遗址位于当地河流冲积盆地,海拔约50米。 位于两个小土丘上,相对高度约3-5米,南丘面积约1.5万平方米,北丘面积约1万平方米。 目前,上山遗址考古公园的两个展厅分别建在南北土丘上,大厅里还保留着考古现场的风貌。

为了主持湖横断桥遗址的第二次、第三次挖掘,蒋乐平上山匆匆告别。 跨湖桥遗址收获颇丰,被评为“2001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”,出土了有“中华第一舟”之称的“八千岁”皮艇。

但在跨湖大桥遗址的考古工作中,蒋乐平也没有忘记爬山。 他委托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的吴小红博士,顺便为山里出土的夹炭陶片测年。 结果令人吃惊。 距今11400-8600年。 这是改写东南地区考古史的重大发现。

文章来源:《农业考古》 网址: http://www.nykg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6/694.html



上一篇:省运圣火,“上山”点燃
下一篇:农业考古怎么写论文(5000字论文农学有关)

农业考古投稿 | 农业考古编辑部| 农业考古版面费 | 农业考古论文发表 | 农业考古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农业考古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