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农业考古版面费是多少[01/26]
- · 《农业考古》投稿方式[01/26]
- · 《农业考古》期刊栏目设[01/26]
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在什么年间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2006年,“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文化学术研讨会”在浦江召开,“上山文化”这一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正式命名。 (良渚
2006年,“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文化学术研讨会”在浦江召开,“上山文化”这一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正式命名。
(良渚) (河姆渡)跨湖桥(登山) (四座遗址如梯,供人们拾阶而上,寻找文明之源。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、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说了一个“段子”。 浙江考古从美丽的大陆(良渚)出发,过渡口(河姆渡),过桥(湖桥),最后“爬”上了“山”。
20年来,上山文化遗址已在钱塘江上游流域和毗邻的灵江流域发现
现了19处。这是一处境内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、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。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林舟教授对其地理分布做了分析:它们沿河分布,多坐落于阶地或河漫滩之上;靠近支流,远离干流;起伏适中,坡度和缓。
林舟还注意到,在钱塘江上游干流衢江流域,上山文化的遗址只出现在南岸。这是因为北岸只有两级阶地,而南岸则有三级,且衢江一直向北迁移,南岸更适合居住。
在上山遗址,蒋乐平带队发现了柱洞及由柱洞构成的建筑遗迹,其中有一处遗迹由三列平行柱洞构成,很可能是木结构建筑的遗迹。而在与浦江相邻的义乌,他们在同属上山文化的桥头遗址又发现了环壕遗迹。
在仙居的下汤遗址,蒋乐平的同事仲召兵同样发现了“中心台地+环壕”的聚落特征。
对此,由考古学会、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、浙江省文物局和金华市政府主办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确认,上山文化遗址群构成了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农业定居聚落,上山文化是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。
严文明将上山遗址称作“远古中华第一村”。对此,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刘莉评价说,在上山遗址发现之前,根本没有人类在山洞之外居住的遗址,因此,“远古中华第一村”名副其实。
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系教授傅稻镰同样认为,上山遗址与今天的村落或者新石器晚期的跨越相比,还是很“小”,但是同旧石器时期的社群规模相比,这简直是飞跃式的巨大转变。社群规模上的大幅度扩大,将导致社会的变化,大量人口永久性地聚居在一处,会促进并产生新的社会组织形态。
傅稻镰解释说:“对于在定居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中,究竟什么时候有了‘私有’意识和土地‘价值’,没有定论,但是人类学家都同意,一旦进入农业定居社会,伴随着对土地和物质的劳力投入,所有权也在个人或者家庭层面产生了。”
他援引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的“新石器革命”理论说,上山文化涵盖了这一理论里的全部根本性特征。特别是“定居”社会,这是“新石器革命”的一个根本性标志,而长江下游的定居时代无疑从上山文化开始,此后持续发展,最终导致了文明产生。
驯化稻,从“八千岁”到“万岁”
“我们能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的胜利,一个重要原因是保证了粮食安全。”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、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程式华说,作为主粮之一,水稻功不可没。
“是水稻的资源富国、科技强国、生产大国。”程式华娓娓道来:南起三亚,北到漠河,跨越35个纬度的广袤国土都有水稻种植,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。而水稻的年产量在两亿吨以上,也是世界第一。我国水稻类型丰富,有三种野生稻,两个亚种16个变种的栽培稻,本土稻种资源7万多份,占全世界资源的一半以上。矮秆育种和杂交稻这两次水稻的“绿色革命”也都发生在。
“稻种资源是水稻育种革命的基石,而丰富的稻种资源是成为水稻科技强国的基础。栽培稻起源地有最丰富的水稻遗传资源。”程式华说,“要满足吃饱、吃好到吃得安全的要求,就必须重视栽培稻起源和稻作文化的研究,加强稻种资源的保存、创新和利用研究。”
他举了一个例子,为什么国家把水稻研究所设在杭州,就是因为浙江既能种植籼稻,也能种植粳稻,而杂交水稻育种过程中需要的“保持系”也来自浙江的稻种资源。
但是,水稻研究也曾给农学家以深深的痛。程式华回顾说,日本学者加藤茂范1928年将水稻分为“印度型亚种”和“日本型亚种”,在拉丁文的学名中嵌入了印度和日本的国名。他主张栽培稻的“印度起源说”。
在上世纪60年代前,多数国外文献也采用“印度起源说”。到上世纪80年代末,澳大利亚学者通过测年技术发现,印度一处新石器早期遗址出土的稻谷年代距今不会超过4500年。
文章来源:《农业考古》 网址: http://www.nykg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6/694.html
上一篇:省运圣火,“上山”点燃
下一篇:农业考古怎么写论文(5000字论文农学有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