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农业考古版面费是多少[01/26]
- · 《农业考古》投稿方式[01/26]
- · 《农业考古》期刊栏目设[01/26]
一场考古发现实证中国“上下五千年”,颠覆了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来源:上观新闻 作者:栾吟之 美丽的“中国弧”属于世界。 从1921年发现河南渑池的仰韶村遗址,到2020年发现陕西靖边的清平堡遗址,再到最近陕西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,中
来源:上观新闻 作者:栾吟之
美丽的“中国弧”属于世界。
从1921年发现河南渑池的仰韶村遗址,到2020年发现陕西靖边的清平堡遗址,再到最近陕西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,中国考古百年探索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。
《考古中国: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》(以下简称《考古中国》)精选14个代表中华文明的大遗址,涵盖都邑、陵墓、水下、高原、沙漠、窑址等众多场景,考古学家们讲述亲历的考古故事,让我们初步掌握中国古代文明的时空分布和谱系脉络,让我们看到中华文明的大建设、大交流、大梦想。
《考古中国: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》
许宏 等著
中信出版集团
“大遗址”实证中国文明史
国际上仅承认商代以后的3400年历史,良渚古城的发现实证了中国拥有上下5000年文明史
上书房: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,《考古中国》的出版适当其时。书中精选14个“大遗址”,涉及中国古代文明的政治、宗教、军事、科技等领域。我们想先弄清楚,究竟什么是“大遗址”?
许宏(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):“大遗址”指的是规模宏大、价值重大、影响深远的大型聚落、城址、宫室、陵寝、墓葬等遗址和遗址群。书中所选的14个“大遗址”,包括仰韶村、殷墟、三星堆、阿房宫、良渚、石峁、二里头、秦始皇帝陵、南越王墓、法门寺地宫、南海I号、海昏侯墓、后司岙、清平堡,都广受社会关注。
“大遗址”是展现中华文明5000多年连续性的最佳例证,是对中国文明古国、国土大国和文化大国的空间表达,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的例证。它让我们认知中国文化之源的地位,激发人们探索中国国家文明起源的意义。
上书房:曾经,西方只承认中国3000多年文明,考古发现是否颠覆了这个说法?
王宁远(良渚水利系统考古队领队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):我们说中国有上下5000年文明史,一直缺乏考古学支撑。夏商周三代之前的历史主要基于传说,中国在国际上仅有商代以后的3400年历史是被承认的。但良渚古城的发现,实证了中国5000年文明史。
今天杭州市区西北20公里的良渚和瓶窑地区,在5000年前是一片河湖遍地的水乡泽国,良渚人来到这里,营建了良渚古城。我们历时数十年考古发现的庞大都邑,具有宫城、内城、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这四重结构,江南地区村落的格局,江南地区的文化、风貌、经济模式,就是良渚人创造的。
比如,我们发现了良渚人的“超级工程”,古城建设之初就统一规划建设的水利系统,共有11条堤坝,水库面积相当于2个西湖,按照现在的水利等级划分已经达到“中大型水库”级别。我们推测,这个系统兼有防洪、调水、运输、灌溉等诸方面用途。
上书房:看来,中国考古成果填补的历史空白、提出新问题和新观点远不止这些。
刘瑞(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队长):唐代文学家杜牧写的赋作《阿房宫赋》家喻户晓,但考古发现的事实是,这座迄今发现的古代世界最大规模的夯土建筑,其实没有建成,也没有发生过“项羽火烧阿房宫”的历史事件。
《史记》中的大意是,秦始皇在统一全国近10年后,越来越觉得秦孝公时修建的都城咸阳因人多而显得宫廷小,于是在渭南上林苑中选址建造一座作为帝国中心的宫殿——阿房宫。但因为秦始皇的去世以及秦末农民起义等原因,这项工程屡次告停,直至秦亡也没有建成……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在2002年至2004 年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古勘探和发掘,找到了阿房宫前殿遗址,它只建成了夯土台基及其部分墙面,没有遭到大火焚烧。
上书房:我们还知道,修建长城主要出于军事目的,但考古学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:近300年,北部长城沿线发生的血腥战争并不是主流,恰恰相反,大部分时间双方和平相处,有各种各样的贸易与交流。
于春雷(清平堡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):2020年,我们在陕西榆林地区靖边县发掘“沙漠里的明长城”清平堡遗址,它是明代延绥镇长城沿线三十六营堡之一。位于交通要道上的营堡,本身就是一个市场,是蒙古与明朝之间民间贸易的首选场所,也是一些小规模官方贸易的举行地。长城沿线驻扎着众多将士和他们的家属,士兵的职责是屯守结合,家属从事屯田等生产、生活。
文章来源:《农业考古》 网址: http://www.nykg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303/668.html
上一篇: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 成都文
下一篇:带你感受考古的温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