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农业考古版面费是多少[01/26]
- · 《农业考古》投稿方式[01/26]
- · 《农业考古》期刊栏目设[01/26]
带你感受考古的温度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考古人员还在临汾桃园、离石德岗发现大量炭化粟、黍种子和石斧、陶刀等农业工具,表明距今5500年左右,山西已形成以粟作为主的成熟农业形态。 阐释
考古人员还在临汾桃园、离石德岗发现大量炭化粟、黍种子和石斧、陶刀等农业工具,表明距今5500年左右,山西已形成以粟作为主的成熟农业形态。
阐释山西中原化历程
商周秦汉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帝国发展的关键阶段。山西经历了晚商方国对峙、晋国称霸春秋,再到秦汉的天下一统。展览第三单元展出了闻喜酒务头、翼城大河口、襄汾陶寺北墓地等出土的文物,这些考古发现,阐释了山西地区中原化历程,深化了对中国古代国家发展的认知。
展厅里,襄汾陶寺北墓地出土的3组春秋时期青铜器引人注目。“铜豆的捉手纹路细密,铜壶的花纹繁而不乱,铜鉴体积很大器壁却很薄,这些都反映出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。”山西考古研究院晋文化研究所所长武俊华介绍。
春秋中期,晋文公败楚师、盟诸侯,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。晋国政治经济实力雄厚,青铜铸造业十分发达。襄汾陶寺北出土的铜鼓座、镂孔铜豆等,代表了当时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水平。
展厅里的触屏互动设备带领观众“亲临”考古现场,重温襄汾陶寺北墓地一座贵族墓葬的发掘过程。跟随指引深入墓室,一件件文物铺陈在眼前。“这是春秋时期的铜鼓座,点击屏幕放大,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蟠龙上的蟠螭纹。”武俊华在互动设备上为记者演示。通过热点按钮,还可以对比观看文物出土时的原始形态和修复后的完整面貌。
一个展柜的上下两排,分别放置着朔州后寨墓地出土的两组器物。上排的5件陶罐体积小,底部“三足鼎立”,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文化特征。下排的4件陶壶体积较大,底部平坦,属于中原农耕文化代表性器物。
“朔州是汉王朝抵御匈奴南下的战略要塞。后寨墓地里不同风格的文物并存,反映了北方边境地区的文化交融。”武俊华说。
呈现鲜活地方史画卷
北朝至明清时期,中国经历了两次民族融合高潮,最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。山西是北朝核心统治区域、大唐龙兴之地,也是宋元时期北方经济文化重心、明清晋商大放异彩的舞台。展览第四单元汇聚了北魏平城、新绛窑头、河津固镇等地出土的文物,展示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。
北朝考古的重要发现集中于大同北魏平城遗址。北魏定都平城前后,为填补京畿户缺,多次进行移民,平城逐渐成为4-6世纪中国北方的政治和文化中心。
展厅里的文物再现了北魏平城多元文化交融的图景:大同云波路出土的金下颌托,具有浓厚的萨满教色彩;天泰街出土的陶俑,身着鲜卑风格服饰;贾宝墓出土的四神图像、魏碑书法,体现了中原汉文化。
唐代至元代,山西制瓷业空前发展,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兴县西磁窑沟北宋窑址出土的瓷器,让人眼前一亮。刘岩介绍,这类釉下赭彩装饰的“柿色彩”瓷器,在外观上明显区别于北方地区同类产品,颜色浓艳鲜亮,纹饰自由洒脱,表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格。
宋金时期,河津因靠近政治中心开封,经济繁荣,瓷器生产达到鼎盛。河津固镇瓷窑址的发掘是中国陶瓷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,入选2016年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。展柜里陈列着河津固镇出土的金代瓷枕,以剔花填黑技法饰花卉纹,黑白相映,气韵生动。
明代实行封藩制,始封山西的有晋王朱棡、代王朱桂、沈王朱模。长治史家庄墓地出土的琉璃仪仗俑,墓主人是沈王家族云和郡国的奉国将军朱恬鰠。这组琉璃仪仗俑由门神、武士、伎乐等人组成,再现了明代王族出行的盛大场景。
刘岩介绍,“十四五”期间,山西考古将继续围绕“考古中国”“中华文明起源研究”“晋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”等重大课题深入开展工作,加大田野考证力度,深化多学科合作,强化成果转化和价值阐释传播,讲好山西故事,讲好中国故事。
文章来源:《农业考古》 网址: http://www.nykg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315/669.html